慈爱心灵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0409

第7 7 集【白话FF 视频+文字】【患得患失是障碍】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6-14 21:20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【看师父说白话佛法】卢军宏师父白话佛法开示】第 7 7 集 

-文字已更新-

           


国内外流畅版



    >看师父说白话佛法【音频+视频+文字】全<  



>观看上一集请点这里,文字已更新<


分享下图,进入本页


    每天到底更新了点啥?别跟丢,看这里    



一口气看完【看师父说白話佛-法】完整-顺序播放


 【一口气】看完/听完【大合集】 


参考文字


【以下文字并非来自官网,仅供参考,请以音频为准】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

《初学答疑群》扫码进入
《Whatsapp学习群》<<<点击进入
如微信点开,选择右上角“浏览其中打开”

【最新发布】提取群-非法布施
欢迎愿意遵守群规的师兄

《每周四,日19点周三早6:20周六13点共修》

  

    白话佛法视频【音频合集】    


  白话视频+广播讲座视频【文字合集】



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,放下屠刀不一定立地成佛,但是你放下屠刀,你有成佛的机会。老子曾经说过“慎终如始”,你谨慎地到最后,就像你开始一样。慎终如始,就是告诉我们弟子,把刚刚开始的一切看作是人生的一个基础,你可以一直延续到最后。人有决心,有金刚心,有菩提心,都是看你始终如一,这就是老子曾说的“慎终如始”——谨慎地像开始一样。师父举个例子,比方说一个人到公司里从职员做到经理,一直把自己当成原来的职员一样,这个经理最后一定成功,因为他保持了原来的风格和态度,他保持了自己过去做普通职员的本色,即使他现在做着再重要的CEO的位置,因为他的心中拥有了这些平凡的基础,他就懂得了前因后果,不会因为暂时现在的成功——CEO,就得意和满足,冲昏了自己的头脑。这就是不忘初心,才能方得始终。一个人活着,不管到什么位置,要始终保持开始的那个心,等待他的就是成功。因为你不自满,不骄傲,觉得很平凡,你就是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——没有一件事情会失败的。这就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菩萨教导我们的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的基本原理之一。

跟大家讲一个故事,这故事非常有意义,在《杂譬喻经》里面记载的。师父会跟大家解释,这故事不长,但是很有意义。

以前有一个杀羊的屠夫向阿阇世王祈求:“大王,如果有节会之际(就是比方说有过节,有开什么大会当中),有要宰杀的旁生(羊啊、牛啊),请大王让我来宰杀。”

国王感到很奇怪,问道:“屠宰的事一般人都是不愿意做的,为什么你却愿意做这个屠宰的事啊?”

屠夫答道:“国王,往世我是一个以屠羊为生的穷人,我以屠羊的果报死后生于四天王天;天寿尽后,我转生到了人间,我又做了屠羊工作,又杀羊了;人间命终之后又转生于忉利天……这样,我往来天上人间已经有六次了。因为我屠羊的功德,我依次在六欲天享受了无尽的快乐,所以我现在还愿意当屠夫。”

你们一定会有问题了吧?好,接下来要看看佛陀是怎么回答他的。他说他有一世杀羊,然后他生于四天王天,就是天界,可享受了;然后他寿尽转生到人间,他又杀羊;杀了羊之后,他命终又转生到忉利天了。这个人杀羊都能到天界,所以他自己觉得他杀羊有功德,六上六下,无尽快乐,所以他还愿意这么做。

国王就说:“那你怎么知道这些因缘的?”

屠夫就答道:“我有宿命通。”

后来国王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,他一定要去找到佛陀询问此事。

佛陀就告诉他:“他确实有宿命通。往昔他值遇过一位辟支佛,当时他对辟支佛产生了欢喜心,至心谛观,仰视其首,俯察其足。”就是佛陀告诉他,这个人的确能看到他的过去,他过去曾经碰到一位辟支佛,他对这位佛产生了欢喜心,实际上就是恭敬礼拜,产生欢喜心的意思就是“我拜这位佛了”,就是拜他为师;“至心谛观”就是说跟着他很好地学;“仰视其首”,就是很崇拜,“仰视”就是看佛在上、很崇拜;然后“俯察其足”就是恭敬礼拜,对着辟支佛头低下来,就是像看到脚一样。

“因为这个功德,他辗转于六欲天,从天界下生人间,还了知宿命(从天界投到人间了,他居然还有宿命通了)。但是他这一生结束之后就会堕落地狱,感受屠羊之罪,从地狱出来还要转生到羊中偿报(最后一生他就会变成羊了,而且他先要到地狱受报)。由于他的宿命通有限,他只能看到往昔转六欲天的事情,不知道更早以前他遇到辟支佛的事情,所以他误以为屠宰杀羊是升天的因。”

师父来举个例子告诉你们,他过去拜佛拜师,学佛的那段经历太早,很早以前的他看不见。因为宿命通有长有短的,就像我们很多人有能力、有能量,有大有小的,他只能看到往昔转六欲天的事情,看不到曾经遇到辟支佛学佛的事情,他只看到他在天上,又到人间,到了人间杀羊,又回天上,实际上就是他的福报还没有报完,这个就是他不知道因,佛陀就这么说。

像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如果以一般的神通去了解因果,我们只能一知半解,甚至可能比完全不了解因果的人更可怕。很多人不了解因果,一知半解,说:“哎哟,我曾经看见你有一世是天上的菩萨。”你就以为你是菩萨了?你贡高我慢了,你都不知道你多少世之前是菩萨,可能已经多少世的轮回,你要看看你自己现在。这就是一知半解,比完全不了解因果的人更可怕,因为你知道了一点点的因果……就像这个屠夫一样,他了知的因果规律完全是错乱的,他以为杀羊就可以到天上,他杀羊可以往生天界,那么许多屠夫岂不比修行善法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、上天?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。他没有看到他之前自己种的善因。师父举个人间的例子给大家听听,这个人在一个大公司、集团公司里的顶层工作,叫他到一个单位里去做事情,他犯罪了,在这个单位里没做好事,结果还是在单位里给他一个领导的岗位,或者给他一个小老板的岗位。很多人就说:“为什么?他犯了错为什么还是领导?”你不知道他过去的果位,他是大集团公司里的总经理,所以他到了小工厂里就是受报,他还是比那些没有修的人高。

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,一般人是无法看到全面的因果,最多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一个片段。比如世间有人说不孝顺的人会遭到天打雷劈,那么很多不孝顺的人到现在雷也没劈他,天也没打他,那你就觉得他是孝顺的吗?被雷劈的有吗?有,天打雷劈的人是有。但是很多人抽筋、生癌症,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怪的癌症,是治不好的,他拉下去的报应,不就是跟天打雷劈一样吗?你不能片面地说,因为不孝顺就是天打雷。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,因果,你知道的只是一个片段。

我们要时刻懂得,有时候很多人喜欢求神问卜,问未来的事情,问现在应该怎么样去做,你如果问到的这个人的地位,或者他通灵的程度有限,那他就告诉你他看到的某一个部分,你就信以为真了,你就将这有限的局限性奉为真理,最后他自己也被坑了,你也被坑了。这就是今天这个故事,他自己因为有宿命通,看得到他的过去,以为杀羊就能上天,你说他是不是愚昧?他没有看到他的过去曾经在佛的脚下。佛陀在这个故事中就是提醒我们,我们学佛人不要随便相信一般人妄言的因果,我们自己也不要去断决因果,也不要去“这个肯定是,这个肯定不是”,不要这样,“这样做会怎么样,你那样做会怎么样”。你太过武断,就是师父刚刚跟大家讲的,不孝顺天打雷劈,真的劈死的有几个?很多人对自己父母亲很不好,杀父杀母,这种忤逆大罪,很多人就是直接死亡,被车轧死,或者车祸,那你不能片面地说就等着他天打雷劈。所以有神通之人,也不能完全轻言因果,不能随随便便去讲因果的。很多人知道自己一点过去,嘴巴里随便讲讲,开开玩笑,这个不可以的。很多普通人就更应该注意,要当心。

我们学佛人就是应该知因懂果,好好地守戒。你懂得自己的过去,更要拥有自己未来的修行。你因为知道因果,更要知因懂果,更要畏因畏果,要害怕,你才不会走错路。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学佛,好好地修心,一定要知道因果丝毫不爽。我们的业障就犹如鲨鱼一样,整天地咬住我们,游泳的时候逃都逃不掉。所以不去造因,不会受到果。

所以希望大家该放的就要放下;在人间,越是不能放下的,就越容易失去。记住,越想抓住的,消失得越快;越想拥有的,经常不是属于你的;越想把握住的,经常已经失去了,你想把握住这件事情,这件事情就不是你做的;越是看重的,越得不到(你们想想看,单位里很多人就是这样的,“我就想做这个科长,做这个处长”,拼命地跟上面讲“我想做,我想做”,最后就是不给你);越是在乎的在人间的事情,有时候越是抓不住,就是我们经常讲的“无心插柳柳成荫,有心栽花花不开”。人生总以为满足无休止的欲望是对的,实际上不能永远无休止地去有欲望,“我要这个,我要那个”,追寻着,患得患失,一会儿没有了,痛哭流涕,一会儿有了,我又开心得不得了,这叫患得患失。只有懂得放下,才能把握当下。

所以师父希望你们,与其抱怨黑暗,不如点燃自己心中的明灯,去照亮黑暗。做人不要急躁,不要发牢骚,不要自己动不动就不能忍辱,不能精进,这样智慧会远离你而去,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才能听到每一个心在动。把自己的心管好,把自己的念管好,你就清净无为,就慢慢地脱离人间的烦恼,这样的修心才叫精进修行。

好,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,我们下次节目再见,谢谢大家。



--- 以上内容排版、视听资料处理等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护法菩萨原谅!请各位师兄原谅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

文章推荐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慈爱心灵

GMT+8, 2024-11-20 04:46 , Processed in 0.09815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慈爱心灵 X3.4

© 2001-2020 慈爱心灵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